谁来关心职场社畜的身体健康?
最近,美美哒美学院高以翔因拍摄综艺节目猝死片场的新闻轰动全网,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。
有关过劳死的话题也跟着火了起来,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:工作再忙,也要保重身体啊。
大家是否还记得,先前的“工作996,生病ICU”的社畜反抗无良公司的口号曾风靡全网,如同向当代职场扔下一块石头,一石激起千层。
话题之火爆,已然成为一个现象级热点,这也可以反映一个现象:我们正处在全员过劳时代。
今天给大家分享的,是日本经济学家森冈孝二的代表作《过劳时代》。本书作者帮你分析,过劳趋势形成的原因。
1. 经济全球化的副产物:全世界过劳
1980年代是一个拐点,世界各国的工作时间从减少转为增加趋势。“过劳死”这个概念虽然最早源于日本,但过劳现象不是日本独有,而是早已蔓延到了全世界。
在美国,到1980年代末,人们的全年工作时间比20年前增加了163个小时。而在一直被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完善、员工积极性较低的英国,人们的工作时间也在增加。2002年的一项调查发现,每6个英国人里就有1个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,四分之三的员工会加班。
就连以工作时间短而著称的德国和法国,也逃不开过劳的浪潮,都出现了修改每周35小时工作制、延长工作时间的迹象。虽然在工会的强烈抵制下,35小时的工作制勉强暂时保住,,但两国的劳动者还是不得不接受降薪、法定加班时间延长之类的条件。
那么,是什么导致了人们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呢?本书作者森冈孝二提出,这背后的第一大原因,就是经济全球化。
“全球化”这个词儿大家都不陌生,它指的是跨越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动,意味着世界各地彼此相连,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协作网络。
虽然全球化突破了国家界限,带来了更多的商机,但同时,竞争的范围也扩展到了全世界。原本你的就业对手可能只是在国内,而现在,世界另一头的人都在跟你抢饭碗。为了降低成本,同样的活儿,公司肯定会选工资更低、工作时间更长的人来做。比如,跨国服装公司会把制造工厂搬到东南亚国家,美国的一些公司会把电话客服业务搬到印度。
对于发达国家来说,随着越来越多的业务搬离本国,自然会导致国内的工作岗位减少,就业竞争进一步加大。人们为了保住工作,往往被迫放低身价,接受更低的薪水和更长的工时。毕竟,你不肯做,总是有人愿意做的。
另外,“股价至上”的企业经营理念,也助长了过劳现象。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,公司股价的表现成了管理者关注的焦点,而提高股价也成了首要任务。想快速提升股价有个捷径,那就是大规模裁员,这可以降低经营成本、增加利润,推动股价升高。因此,企业重组和精简人员的事情时有发生。不难想象,人手少了,工作量却不变甚至增加,员工过劳也就不可避免了。
所以说,全球化的协作网络,把世界各地的劳动者拉到了同一个竞争界面,对利润的追求和对压力的妥协,让人们的工作时间不断增加。
在全球化进程的背后,信息技术可以说贡献了重要的推力,然而,它也成了过劳时代的另一个幕后推手。
2. 方便也是一种罪:信息技术让职场无处不在
自从有了电脑、智能手机和互联网,我们的生活可以说是越来越方便,看新闻、购物、娱乐、社交,只要动动手指马上就能实现。然而,信息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,也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工作量、延长了工作时间。
欢迎您走进新时代的世界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,美丽梦想在此起航!